此故事的主角是Sophie和媽媽的經歷
Sophie 發病初期,家人與她的互動情況:
探病時間剛開始, 鄧媽媽拿著煲好的湯,放在枱上。 正準備問女兒昨晚睡覺情況之際。
<shh!>Sophie 將手指大力打在嘴上, 示意剛到埗的媽媽, 先別說話。
她豎起耳朵, 好像想在雜亂的聲音裏找蚊子飛行在空中的某個音節般,全神貫注在聽。
Sophie 一時皺著眉, 一時又笑起來, 過一刻又會點著頭。突然坐起來說: < 我會㗎喇, 我會小心啲㗎喇。>身旁除了媽媽, 就沒有其他人。
過了五分鐘, 鄧媽媽看見女兒沉醉於自己的世界, 有點不知所措, 覺得應該要說些什麼,但又止住了。 媽媽有時搞不清楚,女兒是跟他說話 還是跟別人說話。 生怕令女兒情緒波動,鄧媽媽都不敢問,唯有拿起檯上面的碗, 想把煲好的湯到在碗內。 正準備拿起碗來 , sophie大叫<放低隻碗, 我唔會用呢隻碗飲湯㗎。> 隨後四處張望, 像怕被人聽到。 媽媽被sophie的聲音嚇到, 站在床邊,不敢動。
鄧媽媽定過神之後, 嘗試用溫柔的語氣說< 隻碗乾淨㗎,冇嘢㗎,冇人放嘢落去, 我啱啱已經抹咗㗎喇。>
心知道女兒擔心有人在碗內落毒。 女兒不相信,隨即, 用被蓋過頭再也沒有跟媽媽說話。
Sophie是一個月前被送入院, 醫生診斷她有思覺失調。
認識思覺失調
思覺失調形容的是一種狀態,當中想法和五官所感受的會與一般人了解的現實不同。
例如在想法上, 患者會出現一些妄念,如堅信鄰居在監視他或者有人要害他。這些想法一般很難改變, 不是跟患者討論,或傾談就可以令患者改變想法。 這些妄想亦較難用現實的例子去推翻, 譬如有些人會覺得有外星人控制他的思想,又或是電視機的廣告正說出他的想法。 我們明白這些事情會發生的機會非常微, 但是對於患者來說, 卻是確切的事實。 所以跟患者 討論和爭拗並不能令患者明白這些只是妄想, 反而會令他們對家人更不信任, 令關係進一步疏離。
而在各種感官上,患者亦可能出現異常的情況, 例如聽到不存在的聲音, 看到不存在的東西。 有時亦會感到身體有被觸摸的感覺,又或是聞到不存在的氣味, 甚至乎嘗到不存在的味道。這些加上感官的異常加上妄想會導致思考障礙,令患者聽落語無倫次。
個案的真實經驗
Sophie 在患病初期,會聽到有人叫她名字, 回頭看時, 卻看不到有人。在沒有人的環境, 患者可能還可以意識到現實。但在人多的地方,如學校,這種情況會帶來思想混亂, 因為患者很難分辨聲音是否幻聽。 有時這些幻聽可能係一些比較中性的聲音,如開門聲, 水聲或是鐵鏈聲。 但有時患者亦會聽見一些會令他情緒波動的聲音,例如聲音可能會批評患者。 這些聲音再加上妄念, 患者有可能會合理其幻覺, 進一步強化他的妄想, 令其更脫離現實。
了解sophie的背景之後發現她其實曾經在學校被欺凌。 她的功課和書本都會離奇失蹤, 因為害怕同學報復所以沒有告訴任何人。 所以返學對她來說是十分大壓力的事。 在持續壓力之下,他亦開始有幻聽,有時會看見黑影, 令她十分害怕和焦慮。
妄想和感官異常一般在壓力大的時候會更加明顯。 例如sophie在準備考試期間經常聽到同學在他背後講是非,批評她, 所以Sophie曾經對返學非常抗拒, 而在返學的日子亦會出現很多焦慮的反應 。 因為害怕和焦慮,在小息時,Sophie會自己躲在一角, 亦避免和同學溝通, 造成社交的問題, 亦令自己陷於更孤獨的狀況。
所以當患者已經出現症狀了解其病徵對患者和照顧者同樣重要。當患者明白有時聽到的聲音不是真實時,患者可以學習不回應那些聲音。 而照顧者亦可以嘗試撫患者, 去幫助他們學習和這些困難共處。
如何應對思覺失調的狀況
思覺失調的治療一般都包括藥物和心理治療。 如果能夠及早介,接受治療, 患者是可以繼續正常的生活。 但若延遲治療, 思覺失調有機會發展成更一些嚴重及長期的精神病,例如精神分裂症或躁鬱症等。按時服藥,定期接受心理治療,能控制症狀、避免復發。
Sophie 接受治療之後幻聽和幻覺都明顯減少,她亦有定期看心理學家, 將自己的困擾說出來同時亦有學習照顧自己和留意自己的壓力指數。 在治療裏, Sophie亦學會如何減壓, 學習健康的社交技巧, 更重要是在有幻聽幻覺時,學識如何面對, 讓她能夠重新掌握自己的生活。
 
				